工业化方式:建筑行业产业化升级

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,从无人机到无人驾驶,新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正在席卷着各行各业,包括最为传统的房地产行业。

建筑行业的产业化升级,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工业化的方式,像造车一样来盖房子。从碧桂园到绿地以及保利等,已经都开始布局智能和装配式(框架式)建筑领域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也提出:“中国制造要向创新、智能、绿色和高端转型,找到自己的新优势,才能把自身依赖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,逐步转变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开放型经济新模式。”

在新技术以及政策的推动下,一场围绕建筑行业的变革也在悄然兴起。

建筑产业进入转型期

20180926/42e0a9b29ec158f03faf357570407d8b.png

随着房地产经济进入下半场,城市土地成为稀缺资源,建筑行业也面临着从粗放式增长向绿色环保、更为高效的方式升级。目前建筑业房屋建筑新开工面积约每年50亿平方米,这样的数据已到“峰顶”,未来会逐步下调,另一方面,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新建、拆除、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15.5亿-24亿吨,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碳排放量中大概占到40%以上。

因此,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成为建筑行业必须要面临的一大难题。

业内有个词叫智能装配式建筑,即 通过框架式的工厂化制造、装配化施工,在缩短建造周期的同时实现提高效率和节能环保的目的。据业内人士介绍,相比传统建筑方式,智能装配式建筑所需要的劳动力能够减少至少30%以上,总工程的施工期也可以缩短30%,建筑垃圾可以减少80%以上。

但这一产业在我国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,普及率并不高。

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,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仅3%左右,但这一数据在日本和美国的占比则高达90%。

目前国内仅碧桂园、万科等少数几家地产公司在布局这一领域。为了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全国的发展,2016年9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,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%,其中2020年力争要达到15%以上。

随着各地落地细则的出台,行业的发展步入到政策红利期。北京市落地政策的目标明确规定,到2018年,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%以上,到2020年,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%以上;上海市的政策目标是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装配式建筑的单体预制率达到40%以上或装配率达到60%以上;而广东省的落地政策中,明确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达15%,到2025年,珠三角城市群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面积比例达35%以上。此外,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山东、湖南、四川等省市也都相应出台了各地的落地政策。

这并非一件易事。因此与各地政策一齐落地的还有相应的补贴政策。比如北京就针对采用装配式建筑并符合事实标准的予以财政奖励;上海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单位面积的补贴,每平米的补贴为100元;广东省的补贴则是以项目为单位,符合条件的最高单项资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。

在政府层面的鼓励下,过去十几年发展不温不火的装配式建筑迎来一轮新的风口。

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,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,2025年将达到4.7万亿元。

首页   |  品牌故事   |  产品中心   |  工程案例   |  新闻资讯   |  联系我们

苏ICP备16047766号-1

版权所有©江苏三弦建筑声学系统有限公司